跳至內容

購物車

您的購物車為空

文章: 上帝愛魚子醬

God Loves Caviar

上帝愛魚子醬

──魚子醬的近代史

在這個世界上,唯有魚子醬能讓人透過食用它來彰顯自身的地位。

四百年前,莎士比亞在其名作《哈姆雷特》第2幕第2場中提及魚子醬,認為大眾無法理解其味,並斷言它是為少數被選中的人而存在。

在1998年拍攝的電影《鐵達尼號》中,魚子醬更是被赤裸裸地用作區別階級的工具。

魚子醬於各式文學作品、電影中登場,並給人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。然而,魚子醬作為在全球最受珍視的奢華珍味而登上歷史舞台,實際上並沒有許多坊間傳說或部分賣家宣傳資料所描繪的那樣悠久。

美國古根漢基金會的研究員,同時也是二十世紀最傑出的希臘語學者之一德米特里烏斯·J·喬爾加卡斯(Demetrius J Georgacas)曾提出假說,認為「魚子醬」(Caviar)一詞的真正語源或許是希臘文。他在檢索希臘文獻時,並未發現關於“魚子醬”一詞的具體源頭,但他透過明確且徹底地探究古希臘食用鱘魚的歷史,間接證明了在中世紀以前的歐洲並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魚子醬。

在古羅馬時期,鱘魚是一種稀有而昂貴的食材,通常只在大型宴會或紀念慶典上出現。被譽為“古羅馬的百科全書”之稱、著有《自然史》的蓋烏斯·普林尼·塞孔德斯(Gaius Plinius Secundus)曾記載,羅馬皇帝塞普蒂米烏斯·塞維魯斯(Septimius Severus)為了慶祝對迦太基發動的旁遮普戰爭勝利,在宴會上特地以鱘魚料理作為主菜,且上桌前會有鼓聲和音樂預告,並使用玫瑰花環裝飾在盛放鱘魚的大盤上。

西元前63年當選羅馬共和政執政官、以雄辯及文筆著稱的哲學家西塞羅(Marcus Tullius Cicero)亦提及鱘魚,稱其為「只有少數被選中者才能享用的魚」。

然而,儘管鱘魚在古羅馬飲食中地位顯赫,古羅馬人卻從未留下任何關於「魚子醬」的紀錄。

根據相關文獻,魚子醬最早出現在中世紀歐洲的君士坦丁堡周邊地區,然後向以希臘正教會為中心的周邊地區傳播。

希臘正教會出於對救世主的信仰,每年有長達180天的齋期(節食期),並在復活節前有連續7週的大齋期;換言之,一年有229天禁止教徒食用肉類。

西元988年,基輔大公國(今俄羅斯、烏克蘭、白俄羅斯的前身)的大公佛拉基米爾一世(Vladimir I),在錯綜複雜的國際紛爭中迎娶了拜占庭公主安娜,並頒令禁止多神教,強迫所有國民跳入第聶伯河受洗,正式宣布東正教成為俄羅斯的國教。

俄羅斯的氣候條件顯然比地中海地區嚴酷得多,因此俄羅斯正教會認可信徒在齋期中可以食用鱘魚及其魚卵。這就是鱘魚魚卵(魚子醬)在廣大俄羅斯地區得以消費的契機。

1240年,蒙古軍剛征服伏爾加河流域不久,成吉思汗的孫子、遠征的指揮官拔都(Бату,Batu)有一天與妻子同往附近的東正教大教堂。為了款待這位征服者,教堂準備了盛滿各式精選料理的餐桌,其中包括以鱘魚肉熬製的湯。最後端上的甜點則是一種溫熱蘋果搭配類似醃製鱘魚卵的料理。

當這道甜點被呈到拔都夫人面前時,她看了一眼就立刻起身離席、匆匆逃離。拔都則不以為意地把這道菜全部吃下。這段記述被視為史上最早關於食用魚子醬的文字記錄。

到了彼得大帝(Пётр Великий)的時代,少量的魚子醬已被帶到歐洲,但由於保存方式與運輸條件差強人意,其味道並不理想。據說法王路易十五(Louis XV)第一次品嘗由俄羅斯大使所奉上的魚子醬時,竟直接把它吐在凡爾賽富麗堂皇的地毯上。

在義大利,威尼斯商船引進的魚子醬也引發了類似的「怪異」場景。當時的記錄聲稱,吃魚子醬就像在吃鹽、吃糞或吃蒼蠅。托斯卡尼大公任命的首席哲學家與數學家伽利略(Galileo Galilei)曾將魚子醬送給其擔任修女的長女瑪麗亞·克里斯特(Sister Maria Celeste),而她打開後立刻把它丟進垃圾桶。

可見真正「美味」的魚子醬誕生,還需要等到一位生於愛琴海東部普薩拉島的希臘人──伊奧安尼斯·瓦瓦基斯(Ioannis Varvakis)的出現。

當時希臘仍處於鄂圖曼帝國的統治之下,瓦瓦基斯家族世代從事海運業。第五次俄土戰爭爆發後,作為虔誠正教徒的瓦瓦基斯加入了反抗鄂圖曼帝國的起義,並試圖投身俄軍一方。他賣掉家業籌資裝備戰艦,但沒多久鄂圖曼蘇丹便向俄羅斯求和,戰爭就此結束。

這場戰爭的導火線,乃是俄羅斯為了確保在黑海的港口而入侵波蘭,導致鄂圖曼帝國在法國與奧地利的支援下對俄羅斯宣戰。

戰爭終結後,作為和談條件,俄羅斯如願取得黑海北部沿岸;而像瓦瓦基斯這種在鄂圖曼帝國境內的「叛逆者」,最終可能遭到處罰。他一無所有,孤注一擲地從此踏上遠行聖彼得堡(彼得斯堡)之路,總計徒步8000英里前往遞交陳情書。他此行,不僅是在改變自己的命運,也拉開了世界魚子醬製造新時代的序幕。

在聖彼得堡,瓦瓦基斯結識了當時俄羅斯政壇最有權勢的人之一:女皇的情人、未來的俄國陸軍元帥、最高司令官兼烏克蘭總督格里戈里·亞歷山德羅維奇·波將金(Grigory Aleksandrovich Potemkin)。出身波蘭貴族的波將金畢業於莫斯科大學附屬中學,16歲就投身近衛騎兵團。

1762年,因皇帝彼得三世的新歡事件,原本是德國貴族的皇后葉卡捷琳娜二世(Catherine the Great)面臨被流放的命運。她運用自己在近衛軍的影響力發動政變,就此成為羅曼諾夫王朝的女皇。

波將金曾參與葉卡捷琳娜二世的宮廷政變,深得女皇賞識,被提拔為近衛軍中尉。之後在1768年至1774年的俄土戰爭中屢建戰功,1774年被封為伯爵,並升為陸軍士官學校副校長。

波將金對瓦瓦基斯在戰場上的英勇事蹟留下深刻印象,便安排他與葉卡捷琳娜二世會面。女皇最後賜給瓦瓦基斯一袋弗洛林金幣,並准許他在裡海從事無限期、免稅的漁業捕撈。瓦瓦基斯前往裡海的阿斯特拉罕(Astrakhan),投資強大的漁船船隊並取得了顯著成就。

某天,他吃到了當地農家為他提供的麵包,上頭覆蓋著濃稠且發黑的醬料。這就是他與魚子醬的初次邂逅。

他恰巧嚐到的魚子醬風味極佳。如果當時季節不對、保存不善或魚卵品質不佳,也許他就不會被魚子醬所深深吸引。

在發現魚子醬巨大的商業潛力後,瓦瓦基斯著手尋找改良魚子醬品質的方法。他聆聽哥薩克漁夫的意見,用高加索山區的榉木製成木桶來包裝與貯藏魚子醬。

這項革新延長了他所製作的魚子醬的保存期限,最終使它能夠承受長途運輸和長期保存,成為高價值商品。

大約在1788年,瓦瓦基斯的魚子醬生產事業雇用超過3000名工人,規模極其龐大。

1824年,瓦瓦基斯返回剛脫離鄂圖曼帝國統治的祖國──希臘。這時的他已是億萬富翁。在他歸國後短暫的時日裡,出資興建了巨大的有頂市集、雅典的學校,以及多項城市公益設施。

返鄉第二年,他便與世長辭,無緣回到自己在阿斯特拉罕所建立的「魚子醬之都」。在阿斯特拉罕,瓦瓦基斯所修築、運送木材與桶板的運河仍川流不息;俄國革命後,這條運河一度被命名為「五一運河」。

1991年,阿斯特拉罕的地方政府將其更名為「瓦瓦基斯運河」,以紀念這位重振城市的奠基者,並追懷那段輝煌時光。

2012年,希臘導演Yanis Smaradis將瓦瓦基斯的一生拍成電影,片名便叫做 God Loves Caviar(《上帝愛魚子醬》)。

Read more

キャビアとは

魚子醬是什麼

自古以來,魚子醬便與松露、鵝肝並列,被廣泛視為世界三大珍味之一。 關於魚子醬的定義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(FAO)的規定,只有由鱘魚(チョウザメ)所產的魚卵製品才能稱作魚子醬,其他類似產品則被歸為「魚子醬代用品」。 在歐美傳統上,魚子醬主要以大鱘、俄羅斯鱘、白鱘、塞維魯加鱘、西伯利亞鱘等的成熟卵製成。 而在黑龍江流域原產的魚子醬,則是由卡盧加鱘(カルーガチョウザメ)和阿穆爾鱘(アムールチ...

閱讀更多